廣東省扶貧信息網 > 扶貧要聞 > 媒體報道
前有小池環繞,后有大山背靠;遠望果樹環抱村莊,琳瑯滿目美不勝收;近看圍屋氣勢恢宏,古樸氣息迎面撲來。這座依山傍水的美麗古村,是位于潮州市饒平縣中部山區的湖嶺村。
這是一片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,紅色基因代代相傳。2017年,東山鎮湖嶺村被省委組織部列為第一批省定“紅色村”黨建示范工程村。如今,湖嶺村正圍繞“紅色文化+美麗鄉村+農業產業+生態旅游”打造美麗鄉村。
讓歷史底蘊煥發新彩
“我的外祖父涂三戎,在1931年擔任湖嶺農民赤衛隊隊長,我從小就聽他講很多湖嶺村的紅色革命故事。”湖嶺村七旬老黨員涂長城告訴筆者,湖嶺村在土地革命時期和大革命時期,廣泛開展農民運動,成立農會和農民自衛隊,進行抗租抗息和武裝斗爭,成立蘇維埃政權,建蘇區分田,還建立了革命交通站。
在湖嶺村,筆者看到正在修繕的西泉公書院。這座創辦于明萬歷年間的書院,曾是湖嶺莘莘學子求學的地方,更是湖嶺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見證。“大革命時期,湖嶺村成立農民協會,擁有會員200多人,會址就設于西泉公書院。”涂長城稱,書院還是湖嶺蘇維埃政府舊址、饒和埔第二區機關舊址,饒和埔縣委印刷所舊址和革命交通站舊址。
“修繕西泉公書院,保留原始風貌,內部陳列紅色革命文化遺物,增設講解廳等,讓歷史底蘊煥發新彩。”湖嶺村第一書記蔡樹立稱,湖嶺村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將修繕西泉公書院,修建紅色黨建文化廣場,還會擴建升級村黨群服務中心,全面打造完善的基層黨組織活動陣地。
讓生態旅游“開花結果”
如何讓紅色村更好地發展?蔡樹立認為,湖嶺村擁有豐富紅色資源,隨著寧莞高速通車,村莊目前距離高速口僅2.5公里,他對發展農業產業和生態旅游充滿期待。
湖嶺村物產豐富,青梅種植面積600畝,年產量400噸,是村民重要經濟收入來源。每逢青梅花盛開時節,漫山遍野一片潔白如雪,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,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賞。
竹器制作是湖嶺村的特色工藝,有著悠久歷史。目前,有近百戶在村婦女、老人在空閑時編織打冷筐,銷往福建等沿海地區用來裝海產品。“編織的生活用具還做成美觀的工藝品。”蔡樹立稱,湖嶺村還舉辦竹編竹藝比賽,培育特色產業,著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。
目前,湖嶺村正全力推進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建設。蔡樹立表示,湖嶺村有信心通過搭上“高速快車”,實現鄉村生態與紅色文化的深度融合,讓紅色旅游“開花結果”。
南方日報記者 紀金娜 鄭淼鑫 達海軍
通訊員 余秋松 張文浩